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史学习教育 > 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
白山黑水铸英魂
作者:  来源:    日期:2021-10-28    浏览次数:

2021年10月27日09:09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白山黑水铸英魂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习近平

战斗在白山黑水,战斗在茫茫林海

秋意正浓,笔者漫步在素有“枫叶之乡”美誉的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县城,看到不少以东北抗联命名的街道、学校、广场。作为东北抗联老游击区和根据地之一,这里曾见证了东北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奋起抵抗侵略者的英雄壮举。

走进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11名抗联将士为主体的浮雕墙,这寓意着抗联组建时的11个军。

抗联英烈,名垂青史。“东北抗联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牵制和打击了几十万日伪军。抗联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大多壮烈牺牲,其中军以上指挥员就有40位。”陈列馆解说员运辰介绍,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抗日武装力量,东北抗联战斗在白山黑水,战斗在茫茫林海,孤悬敌后,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谱写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不朽传奇。

缅怀抗联将士不朽功勋,必须牢记那段屈辱历史。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炸毁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南满铁路,栽赃嫁祸给中国守军,以此为借口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陈列馆内一幅幅图片、一幕幕场景,是刻在中华民族心口上的一道道伤疤。危难之际,是中国共产党吹响了救亡图存的第一声号角,举起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面旗帜,成为领导东北军民抗日的中流砥柱。

九一八事变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就召开紧急会议,作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的六项决定,发表了《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呼吁社会各界民众以武装手段驱逐日本侵略者。

陈列馆内,一枚四川二百文硬币引起了笔者注意。这是著名抗联将领周保中刚到东北时,与中共满洲省委接头的信物。

“玉洱银苍俊万里,白山黑水任奔流。何时尽驱倭寇去,挥剑遥指渡瀛洲。”九一八事变后,正在前苏联学习的周保中毅然回国投身抗战。在归国的列车上,他写下这首诗。辗转来到上海后,周恩来代表中央交给他在东北敌后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重任。

1932年初,周保中历经周折,终于在哈尔滨找到了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随后被派遣到吉东宁安地区组织抗日武装斗争,建立抗日游击队。一次率部攻打宁安县城时,周保中腿部中弹仍坚持指挥战斗。战斗后,在没有任何医疗器械和麻药的情况下,他硬是忍着剧痛让医生用钳子拔出小腿骨中的弹头,用刀刮去被子弹打烂的皮肉。

1933年,根据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中共满洲省委把党领导的各个抗日游击队相继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东北人民革命军和党领导或影响的各抗日游击队陆续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至第11军,后又改编为三路大军,开辟了东南满、北满和吉东3大游击区。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东北抗联将士们在南起长白山,北抵小兴安岭,东起乌苏里江,西至辽河东岸的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同日伪军进行了几千次战斗,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有力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支援和鼓舞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野草和树皮是我们的粮食,胜利呀永远属于我们……”

“天大的房子,地大的炕。火是我们的生命,森林是我们的家乡,野草和树皮是我们的粮食,胜利呀永远属于我们……”这首流传在本溪地区的抗联歌谣,生动再现了抗联将士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展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心。

本溪地区群山起伏,原始森林密布,是开展游击战的天然战场。在敌人攻势紧急、大雪封山无法活动时,为保存实力、安置伤病员,抗联将士干脆将宿营地设在地下。这些密营有木棚、石洞、石头房等多种形式,用来贮藏物资、修理枪械、印刷传单、制作被服以及用于部队过往住宿、休整,成为秘密的“抗日堡垒”。

走进东北抗联第1军的一处密营旧址,拨开杂草,当年的战壕依稀可见。“这里是抗联第1军召开第二次西征会议的地方,杨靖宇将军曾在此主持会议。”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研究部主任周浩介绍,西征过程中,抗联第1军将士不怕艰险长途跋涉,冲破重重封锁,经受了严酷的生存考验,打击了围追堵截的日伪军,取得了摩天岭等大小战斗的胜利。

1936年,日寇推行《满洲国三年治安肃正计划》,在抗联经常活动的山区修筑“战备道”,制造无人区,断绝抗联补给来源,把抗联逼入“无房可住、无衣可穿、无粮可吃”的绝境。

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日子里,抗联将士永远心向党。杨靖宇冒着重重危险,两次组织西征,试图打通与党中央的联系;冯仲云坚持给中央写信请示汇报工作;周保中更是发自肺腑地说:“听不到党中央的声音,接不到党的指示。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想念延安真像孩子想娘一样。”

一场秋雨后,辽阳灯塔市后屯村的几间普通民宅,显得清新而肃穆。这里是抗联领导人之一李兆麟将军的故居,里面陈列着他驰骋辽吉黑、横扫哈东南的抗日救国事迹史料,记录着他光辉的一生。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村里几位老人说,李兆麟和战友们在西征途中创作的这首《露营之歌》,成为鼓舞抗联将士浴血奋战、艰苦斗争的精神力量。

全国抗战爆发后,由于日寇的疯狂围剿,东北抗联官兵锐减至不足2000人。为了保存力量,他们进行了战略转移,进入前苏联远东地区。1942年起,东北抗联改编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先后派遣10多支小分队回东北进行游击活动,直到抗战胜利。

无比险恶的环境中,抗联将士以身许国、视死如归,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铸就了“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东北抗联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英雄从未远去,精神永励后人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内,一把锈迹斑斑的马刀,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杨靖宇将军的英雄故事。

“这把马刀,是杨靖宇将军在辽东地区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时使用过的。”周浩回忆说,当年找到这把刀时,他们曾向杨靖宇将军的警卫员刘喜顺求证。

“当年杨司令骑着马,左挎这把大马刀,右挂镜面盒子炮,可威武了!”抚摸着马刀,刘喜顺老人回想起在杨靖宇身边的场景,激动地唱起了抗联歌曲,其中有一首是杨靖宇创作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

回望历史,铭记英雄。杨靖宇是万千抗联将士的杰出代表。1929年,他受党中央委派到东北开展地下工作,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等职。1940年2月,由于叛徒出卖,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敌周旋战斗几昼夜,最后壮烈牺牲。

白山黑水育英雄,一抔热土一抔魂。为同胞争自由、为民族开太平的赵尚志;“誓志为人不为家”的赵一曼;与日军血战到底,最终投江殉国的八位抗联女战士……东北抗联将士白刃喋血、搏命疆场,涌现出一批批抗战英雄,为民族复兴留下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

硝烟散去,精神永存。抗联英雄的血脉,在新时代官兵身上得到传承发扬。

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前来参观见学的北部战区陆军某旅连长张云超表示,对于新时代革命军人来说,要从东北抗联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练好本领,敢打必胜。在该旅刚刚结束的“精兵五项”比武竞赛中,他带领连队勇夺冠军。

千里之外的中原腹地,第83集团军某旅前身是著名的“杨靖宇支队”,学习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已成为一代代官兵的必修课。该旅政委赵春森说,每年新兵入伍、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他们都要组织官兵来到杨靖宇将军雕像前,缅怀英烈功绩,弘扬英烈精神。官兵们还自发将杨靖宇和东北抗联的英雄事迹改编成舞台剧,演绎英雄故事、感悟英雄力量。

该旅“杨靖宇支队第一连”战士徐文豪,曾多次带领车组在朱日和演习场上取得佳绩。他在日记本中写道:“每当快坚持不住的时候,就想起杨靖宇将军吃着树皮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场景,浑身充满了力量。”

长白山密林深处,一棵大树上镌刻着10个字:“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东北抗联精神,如同这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深深地扎根于白山黑水间,传承着英烈的血脉,激励着一代代官兵攻坚克难、奋勇向前。(安柏阳 陈玉博 石良玉)

Copyright 2014-2016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

版权所属: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