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落实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的要求,学院“‘煤’好未来” 生态能源实践团新疆小分队在肖礼和白雪蕊老师的带领下,奔赴哈密和库车,以 “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 为主题,以当地井工煤矿区为调研对象,开展调研实践。
7月26日至8月5日,肖礼老师带领学生来到哈密,聚焦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首先对生态修复基地进行调查,观察土壤质地、植被生长状况并调研记录,并指导队员进行土壤、植物样本采样工作。
8月6日至8月11日,实践团还前往哈密市徐矿集团哈密能源有限公司矿区,对 3000 亩哈密高盐渍区高盐矿井水绿化造林试验项目进行调研。期间,团队深入探究了高盐矿井水造林的植被生长情况,系统学习了植被生长监测与土壤样品采集的相关方法,并聆听了该项目的发展历史,不仅对当地矿井水造林的开发历程有了进一步认识,也对生态修复有了直观体验。
在库车市北部,实践团小分队首先对井工煤矿的地表区域进行了生态调查与植物检测。团队成员仔细观察了矿区周围的地质构造,分析了煤矿开采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重点探讨了当地植被的生长情况及其对矿区生态环境变化的适应性。通过调查,队员们收集了矿区内植物的种类分布、植物健康状况以及土壤成分等相关数据。
实践团小分队还深入矿区周边的生态恢复区域,对植物生长情况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与记录。队员们共同合作中,分析了不同植被群落在不同矿区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状况,特别是与矿山废弃物、粉尘以及土地退化相关的生态问题。通过采集土壤样本和植物样本,团队为评估该地区生态恢复的效果和未来生态修复策略提供了实物支持。
在大面积植被调查中,对当地植物进行筛选,确定了以无芒雀麦、羊草、假木贼、红柳等植物为当地优势种,结合微生物技术进行大面积的种植,配比不同种类的砾石以及风化煤进行小面积的对比实验。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生态是永续的基石” 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不仅在烈日下丈量了矿区的生态修复之路,更在盐碱地与矿井水造林的绿色画卷中读懂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参与实践的同学纷纷表示,这段旅程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用青春力量守护家园的信念——未来,他们将继续在广袤的土地上行走,在厚重的地层中倾听,让绿色发展的理念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