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理论学习
以“三大全球倡议”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作者:  来源:    日期:2024-07-04    浏览次数:

2024-07-01来源:《求知》作者:殷文贵 焦恒

自古以来,物质充裕、精神丰富、和平稳定,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发展赤字、安全赤字、信任赤字有增无减,人类前途命运面临世所罕见的难题和挑战。有鉴于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本着对人类命运和世界前途的终极关照,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体目标,极具创造性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三大全球倡议”。“三大全球倡议”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坐标,分别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擘画了普遍发展、持久和平、开放包容的美好未来,明确了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方向,成为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依托和鲜明旗帜。

一、全球发展倡议:以发展之道激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生动力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满足各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保障。过去几十年,人类总体上取得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显著成绩,但世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复苏举步维艰,南北鸿沟和贫富差距持续拉大。与此同时,近年来美西方国家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大肆推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主义,坚持走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道路,世界生产要素的正常流动严重受阻,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重大挫折,全球发展赤字继续呈现递增态势,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强。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中国方案,旨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与国际社会携手打造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经济发展格局。全球发展倡议着眼于激发多边体制优势互补的强大动力,致力于缩小全球发展鸿沟,破解全球发展难题,释放全球发展动力,将极大地激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生动力,为破解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贡献中国智慧,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中国力量。全球发展倡议深刻体现了对发展问题的“再聚焦”,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再确认”,对全球伙伴关系的“再动员”,对国际发展合作机制的“再创新”,将极大地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能,激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生动力。

以全球发展倡议激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生动力,一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把增进各国人民福祉、满足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各国民众在食品、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实现各国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二要坚持发展优先,着力缩小南北差距。要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加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政策协调和经贸往来,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着力解决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缩小全球贫富差距。为此,联合国作为最具普遍性、代表性的国际组织,应发挥核心作用,以灵活的合作机制调动各方合作发展的能动性,优化各领域多边合作格局,着力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发展环境。三要坚持开放发展,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当今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是阻碍世界经济平稳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事实一再证明,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筑墙”“拆台”“脱钩”“断链”“退群”等行径,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和制度环境,为经济全球化发展保驾护航。四要坚持创新驱动,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指数级速度展开,科技创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各国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契机,打破创新要素流动壁垒,加强在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快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联系的创新发展体系,推动国际社会朝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道路前进,携手各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二、全球安全倡议:以安全之基筑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基石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是人民安居乐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的繁荣发展、哪一个民族和文明的传承赓续能够脱离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安全的跨国性、联动性、多样性更加突出,人类社会已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安全共同体。令人遗憾的是,即便人类文明已经步入21世纪,世界上一些国家仍然以意识形态画线,罔顾人类面临共同安全的客观事实,固守弱肉强食、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大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人为制造政治分裂和集团对抗,从而使得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许多不和平、不安全、不稳定的结构性因素,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全球安全局势晦暗不明。面对错综复杂的全球安全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为国际社会通往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人类安全共同体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全球安全倡议是中国为国际安全建设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安全领域的系统展示和生动呈现,它直面人类社会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现实,昭示了人类实现永久和平的崇高愿景,是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也是一条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基石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以全球安全倡议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基石,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发力。一要积极正视“地球村”时代安全问题的交互性特征,坚决反对某些西方国家的单一安全观和片面安全观,始终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共同应对世界安全问题,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二要坚持国家主权独立平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得到平等对待;坚持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随意干涉他国内政;坚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政治模式和现代化发展道路。三要坚持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根本遵循,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抵制任何形式的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反对冷战思维、阵营对抗、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四要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承安全不可分割的原则,妥善处理好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安全权利与安全义务、安全与发展等之间的关系,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实现人类社会的普遍安全、共同安全、持久安全。五要加强战略沟通、增进安全互信,积极化解矛盾、管控分歧,充分发挥劝和促谈、斡旋调停的作用,致力于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反对战争和制裁,反对强权和霸权。六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的安全,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进全球安全治理,共同应对地区冲突和争端,共同应对恐怖主义、传染病扩散、气候变化、网络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生物安全等问题。总之,安全无小事,治世需良方。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必须本着安全不可分割的原则,坚持以团结代替分裂、以合作代替对抗、以包容代替排他,倡导通过合作维护和平、通过谈判消弭冲突、通过协商化解争端,以此为动荡变化的时代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蓄更多的和平力量。

三、全球文明倡议:以文明之魂塑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支柱

文明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这启示我们,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是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文明的问题上,任何贬低其他文明、抬高自身文明的做法,都是一种傲慢和偏见的表现,都将招致“文明的冲突”,引发政治或军事上的对抗。不难发现,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其率先开展的现代化进程与自身优势,习惯性地把资本主义文明标榜为人类社会中高人一等的“优秀文明”,而把世界上其他文明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明当作“劣质文明”,并想方设法地对其进行“人道主义”的干涉和改造。在此背景下,“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文明隔阂论”等声音不绝于耳,“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等论调甚嚣尘上,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意识形态的冲突和对抗,引发了包括“颜色革命”在内的各种政治问题。西方国家这种唯我独尊、居高临下的文明观,既是造成国家、地区冲突不断的根源,也是导致当前人类社会出现各种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以重构人类文明秩序、赓续人类文明薪火的使命担当,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的建构性世界方案。全球文明倡议深刻洞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中华文明在21世纪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产物,是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理念的集中呈现。全球文明倡议旨在破除思想壁垒、凝聚价值共识,力图“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以全球文明倡议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支柱,一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厚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底蕴。多元、多样、多彩是人类文明的本色,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之源。世界上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一种文明都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智慧,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只有摒弃傲慢和偏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明,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文明的冲突”。二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筑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各国人民的普遍期待和共同追求,汇聚了不同文明及其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不同,全人类共同价值虽然倡导“共同”,但并不否定“差异”,而是本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姿态客观审视不同文明的优点和价值。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宽广胸怀和包容心态正确对待不同文明的优点和长处,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及其制度模式强加于人,在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中不断增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三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激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生动力。文明传承和创新是文明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繁荣的动力。每一种文明都产生并且服务于特定的时代,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势而为、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加速演进的历史节点上,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人类应对复杂多变的全球性问题提供正确的理念指引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四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凝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力量。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的集中体现,它能在潜移默化中扩大共识、弥合分歧,拉近不同文明、不同价值信仰之间的距离,营造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友好氛围。以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拉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纽带,坚持国际政治经济交往与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协同发力,将国际人文交流活动常态化、机制化,切实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要善于从各国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中汲取养分,大力弘扬丝路精神,加强人文交流,增进传统友谊,夯实睦邻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要扎实推进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环保、青少年、政党、智库等领域交流合作,在以诚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动人中努力开创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价值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三大全球倡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胸怀天下和人民至上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深刻体现,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行稳致远的战略引领和鲜明旗帜。全球发展倡议直面“发展赤字”,是弥合发展鸿沟、破解发展难题、释放发展动能的“金钥匙”;全球安全倡议直面“和平赤字”,是实现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稳定器”;全球文明倡议直面“信任赤字”,是破除隔阂偏见、消除恐惧冲突、奏响文明对话的“新乐章”。“三大全球倡议”引领世界各国在共同发展、共享和平、共话文明中不断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Copyright 2014-2016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

版权所属: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