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理论学习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作者:  来源:    日期:2024-08-28    浏览次数:

2024-08-21来源:成都日报作者:赵文能 季春芳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这为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重大意义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是人类经验的宝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是人类经验的宝库,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珍贵理念与智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基于历史、立足当下,还是面向全球、着眼未来都具有重大意义。

做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是传承民族精神、赓续中华文明的内在要求。重视并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有利于后人尊重理解和传承发展祖先的文明智慧,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和自然的法则,助力我们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作用。重视并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也有利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从心理、认知、感情上更好地了解祖国壮丽河山、认同中华灿烂文明,对于提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有着非凡意义。

做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共建美丽中国的时代需要。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越多文化遗产得到认识和关注,越能帮助人民群众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越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深厚滋养。同时,自然遗产的丰富程度与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状况息息相关。让自然遗产更加丰富、更受到珍视,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具体彰显,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

做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大国形象的必然要求。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能够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源泉和根基,自然遗产是展现中华各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智慧最直接的体现。站在壮丽都江堰,感受中国祖先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游千年丽江古城,体验各族人民和衷共济、风雨同舟的相处之道……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最厚重的宝贵资源,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和底气,也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大国形象的重要载体。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守正创新,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提供不竭动力;坚持科学方法论,注重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系统性、整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传承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提出的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为新时代保护传承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是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真正主人,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自然遗产的守护者,也是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主体力量。保护传承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务必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主体的理念,做到保护传承利用遗产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在开发利用遗产中创造的价值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守正创新,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提供不竭动力。世界遗产作为无可辩驳的历史证明材料,镌刻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艰苦奋斗、勠力同心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观念,必须在科学对待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先进的传播技术才可以不断发挥世界遗产的恒久魅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网络信息时代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他指出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为新时代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传播、保存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

坚持科学方法论,注重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系统性、整体性。首先,要树立系统观念,正确处理好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科学利用。同时还要突出世界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做到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其次,要处理好发展创新与保护传承的关系。发展创新是保护传承的关键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坚持以发展促保护,以创新促传承。在注重保护传承的同时,按照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发展演变规律,进行更多的发展创新,不断提高世界遗产展示阐释与有效利用水平。

走深入实

世界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与介入,离不开社会公众群体的参与,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VR、AR等数字重构技术,需要制度体系的坚强保障和维护

政府重视引导是重要前提。世界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任何不当的开发都会造成资源的破坏、生态系统的退化。因此,世界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与介入。一要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关系,进行统筹谋划、科学利用,方能促进遗产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二要建立健全世界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完善覆盖全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身份证”和信息管理体系,摸清基本家底,为遗产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做到心中有数。三要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开展世界遗产资源的普及宣传教育,通过教育让更多的人全面地了解世界遗产的珍贵价值,了解遗产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保护的责任与义务。

多方主体参与是动力源泉。遗产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离不开社会公众群体的参与。一方面,要体现以人民需求,鼓励民众参与,让世界遗产地群众有“利”可图,构建世界遗产保护传承与群众利益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这既能带动群众增收,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亦可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更多的文博单位和市场主体,积极开发创作能体现世界遗产特色的产品和作品,不仅让世界遗产“活”起来,更要遗产地“火”起来,成为承载民族和国家记忆的展示平台。此外,还要鼓励相关研究者及其他各类群体多措并举地做好研究阐释推广工作,推动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传播动能,系统展示文化和自然遗产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阐释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创新“活化”是关键一着。首先,要善于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传播文化和自然遗产,充分利用大数据、VR、AR等数字重构技术进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来强化其现实感、沉浸感和体验感,不断增强其价值传播的效能。其次,优化创新产品开发模式,以文旅融合方式保护传承文化和自然遗产。盘活世界遗产资源,因地制宜开发出研学旅游、民俗旅游、体验旅游、休闲旅游等系列文旅项目,彰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文明,发展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旅游产业。最后,创新改革现行遗产资源管理机制。现行遗产管理一定程度上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利益均沾的现象,无疑会影响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此外,还需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外经验,改进完善遗产资源的经营管理。

健全制度体系是基本保障。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需要制度体系的坚强保障和维护。一方面,需要完善法规体系,依法依规管理世界遗产资源。健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法规体系,用完备的法律来规范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物理形态和开发利用准入原则和门槛,以避免周边人文环境被破坏,营造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良好法治生态;另一方面,还需健全资助体系与监督服务体系。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涉及不同部门行业间的通力协作,因此,需要依托政府主导建立的资助体系以提供必要的支持。

Copyright 2014-2016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

版权所属: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